十月一日清晨九点,携孩子抵达拦车村,为期五天的沉浸式亲子学习正式开启。午后,“分阶共学”模式缓缓展开:家长们走进翟鸿燊《大智慧》的“心态篇”,在理论拆解中,慢慢领悟到——真正的智慧,是把注意力放在结果上,而非情绪里;伴着瑜伽与禅修的呼吸节奏,我们学着在一呼一吸间觉察身心的脉动。与此同时,孩子们专注于数学思维导图的绘制,用可视化工具梳理知识脉络,为后续学习筑牢逻辑根基。
第二天,晨跑与晨读成了每日的固定仪式。与孩子们并肩奔跑在大院里,呼吸着清晨的空气,齐声诵读,在集体的节奏中,学习的气场一点点凝聚。上午,我们继续《大智慧》的“孝道文化”课程。那四句话至今在我耳边回响:
1.世界上最不能等的,莫过于孝敬父母。
2.贫穷,不仅是没有钱的人,也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人。
3.最傻的人,就是把钱放在银行的人;银行,就是把不爱花钱的人的钱拿给爱花钱的人花。
4.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生产力。
午后,我们进入“学霸飞轮效应”的学涯规划模块,为孩子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并不断研讨调整,从目标设定到习惯养成,每一步都清晰可见。课后,昆达里尼的练习让“学”与“修”始终并行,身心在流动中渐渐同步。
第三天,晨跑后,我们沿着山里泉的纱帽山漫步,为晚间的深度课程积蓄能量。那晚的“亲子沟通专题”,无疑是这次学习的“破局点”。课程没有空谈理论,而是直击家庭沟通的痛点——先是剖析家长语言的“隐性杀伤力”,用真实案例揭示一句否定式话语,可能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长期的侵蚀;接着列出家长的“禁语清单”,从“你怎么这么笨”的否定,到“我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让我们直面日常沟通中的“隐形伤害”。最终,课程给出了“描述行为 + 表达感受 + 肯定品质”的万能表扬公式,例如,将“你真棒”改为:“妈妈看到你遇到难题时,没有放弃,花了十分钟去思考、去探索、去解决。孩子,你知道吗?这种行为叫‘不抛弃不放弃’,这种品质叫‘坚持’。”抽象的“沟通”,瞬间变成了可复制的具体动作。课后,不少家庭尝试新的沟通方式,原本紧绷的亲子氛围,在一句句真诚的表达中,变得柔和起来。
第四天的课程围绕“学霸飞轮效应”的激励策略展开:针对“老虎型”、“孔雀型”、“考拉型”、“猫头鹰”四种不同性格孩子,给出有效激励;卓尔老师“五子登科(叠被子、刷池子、静机子、用垫子、复椅子)”与“五局良言”的分享,更从价值观层面为家长与孩子注入成长力量。而当日的另一重点——跟随王老师学习传统养生功法“108拜”,每一个动作的呼吸配合、脊柱延展,都为次日的实地践行埋下了伏笔。
第五日,家长们来到聚寿山,将“108拜”从课堂搬到青山绿水之间。从理论到实践,从动作记忆到身心体验,每一次俯身都是谦卑的沉淀,每一次起身都是能量的升腾。更让我们在完成一件事的过程中,收获了超越功法本身的能量与坚持。
此次五日封闭学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而是以“学霸方法论”解决亲子教育的实际问题,以传统实践滋养身心。尤其是亲子沟通的课程,让家长跳出“说教者”的角色,学会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对话;108拜的知行合一,让我们在汗水与呼吸中,感受到能量与坚持的意义。这趟旅程,既是孩子的成长课,也是家长的修行课——原来最好的亲子关系,从来都是“你陪我长大,我陪你精进”。
在此,感谢王老师搭建的平台,感谢所有老师的大爱分享与付出!
新华小记者闫欣怡家长 郭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