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网欢迎您!

010-57196018

国内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探邯郸非遗瑰宝 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发布时间:2025-09-01 发布者:肖萍萍 浏览次数:6716
分享到:

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助力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7月22日至26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2023级7名学子组成的“赴邯郸非遗传承调研团”,深入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展开了一场以“守护匠心文脉,点亮乡村未来”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聚焦磁州窑烧制技艺与苇子灯阵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与科学调研,以青年视角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环境理念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

初探千年窑火,对话非遗匠心

调研首站,团队奔赴磁州窑盐店遗址,触摸千年窑火的厚重历史。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立忠大师的工作室,队员们聆听了大师数十年坚守的动人故事,深刻体会磁州窑“白地黑花”独特艺术风格背后的匠心传承与文化底蕴。

 

在釜源里特色陶瓷生活馆,队员们通过采访陶瓷手工艺人,了解到传统技艺如何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走进彭城磁州窑艺术馆,从古瓷珍品的静穆到现代制陶车间的活力,成员们系统感受了磁州窑从古至今的完整生命链条,对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有了直观认识。


扎根乡土调研,聚焦苇灯薪传

7月24日,团队转战义井镇东王看村,聚焦国家级非遗项目“苇子灯阵”。队员们携带精心设计的问卷深入村落,围绕苇子灯的认知度、参与度及发展瓶颈展开广泛调研。通过拜访代表性传承人杨秀才师傅,团队了解到这一古老民俗表演形式独特的制作工艺、深厚的文化寓意及其在传承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与村委会的深入沟通及对周边居民的走访,进一步揭示了苇子灯在乡土文化认同维系、文旅资源开发中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潜在机遇,为后续思考非遗活态传承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结合点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溯源历史文脉,倾听时代回响

行程尾声,团队来到峰峰磁州窑博物馆,通过丰富的馆藏与详实的史料,系统梳理了磁州窑跨越千年的辉煌发展史及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场关于磁州窑历史与工艺的专题讲座,为队员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博物馆内,队员们结合环境专业视角,设计并实施了对游客的专项调研,重点关注公众对磁州窑文化价值的认知程度、对非遗保护的态度及其与地方文旅发展的关联,从受众角度为磁州窑的可持续发展收集了多元声音。

 

 

青春践行 ,守护文脉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子走出课堂,深入文化腹地,将专业知识融入社会实践。队员们不仅亲身体验了磁州窑烧制技艺、苇子灯阵两项国家级非遗的独特魅力,深刻理解了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谱系中的重要地位,更通过扎实的调研,初步摸清了其在当代传承、创新发展,特别是融入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痛点与需求。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专业背景的独特视角,促使团队在调研中特别关注了传统工艺的自然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文化资源的可持续管理问题。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觉与专业使命感,未来将持续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努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守护民族根脉、赋能乡村文化繁荣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