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网欢迎您!

010-57196018

社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二十年磨一剑 化腐朽为神奇——新华小记者专访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

发布时间:2017-03-24 发布者:love151 浏览次数:45
分享到:
             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过程。

古老沧桑的建筑

简朴活波的方言

流芳百世的文章

姿态万千的文物

都是一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物证。

图为长沙简牍博物馆全景 

3月12日,一批新华小记者来到了具有特殊“历史书香味”的长沙简牍博物馆,他们对着国旗庄严宣誓,正式加入新华小记者大家庭。他们还采访了简牍博物馆李鄂权馆长和游客,完成了第一次采访体验。

只要功夫好,腐朽化成宝

在讲解员大为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与简牍进行了一场邂逅。随后,他们将在脑中积攒许久的问题带到了馆长面前。

很多简牍被水长期浸泡而腐烂,它们是怎么修复的呢?来自青园小学的周广乔同学,参观十分认真,简牍从“垃圾”变宝的过程,让他十分震撼,也问出了大家最关注和好奇的问题。

图为新华小记者正在采访馆长李鄂权

李馆长有些吃惊,因为这样的专业的问题出自一个小学生之口。对专业问题,他做出了专业回答:我们的简最早是96年发现的,到现在20多年,我们做了大量工作,试了很多方法。简刚刚出土的时候,与水和泥土混在一起,就是一堆“垃圾”,需要通过清洗、拍照、临摹、出版几个过程,对简本身也要用专业的化学试剂进行脱色、脱水、修复、包装和入库。

据悉,长沙简牍博物馆成立于2002年,是全球唯一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为一体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在长期的简牍科研保护工作中,简牍博物馆逐渐探索出一整套符合南方出土简牍特点的保护工作机制,完成了所有有字吴简的脱色和脱水处理与修复包装工作,培养了一支优秀的简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2017年1月,长沙简牍博物馆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从此,湖南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增加至4个。

简牍千万片,古代生活现

了解了简牍的出土后,小记者们将方向调整为简牍的内涵。

来自长沙华夏实验学校的谭佳伟问道:简牍对中国文化有什么作用?

谈起简牍文化,馆长娓娓道来:我们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简牍是战国时候的简,而晚的简是晋简,简牍使用的历史约一千年。首先我们现在很多古书籍是从唐宋之后才有的,在书籍没有出来之前,都是靠简来记录,这一千年的文化和历史也是靠简来传承的。其次,古籍的文字都是经过加工的,只记录了主要历史,而简则是记录了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这对于还原当时生活有重要意义。

图为李鄂权馆长正在接受新华小记者采访

据悉,长沙简牍博物馆藏品主要为1996年10月长沙走马楼J22号古井出土的10万余枚三国孙吴时期纪年简牍,其记载的内容包括赋税、户籍、司法、钱粮出入、军民屯田、来往公文、书信等等,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各方面,它们都属于吴长沙郡府、临湘县及临湘侯国的行政文书。由于出土地点集中,又为同一政区内同一时间段内多种性质的文书,可以据此对一个政区内社会基本情况进行还原,对于了解公元三世纪的长沙郡、吴国的历史乃至中国中古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倒挂金钩取文物,深入浅出讲文物

对简牍出土和内涵都充分了解后,小记者们又开始打起了馆长的主意。

来自三角塘小学的徐伟祥问道:您作为考古专家,在工作中都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李馆长稍稍整理了下思路回答说:我是学考古的,大学毕业以后工作30年了,先后从事考古和文物管理工作。这两个虽然都属于文物部门,但是性质还是不一样,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考古时,比如说在发掘渔阳墓的时候,墓很深,又不能站在文物上面,只能用吊车将人倒吊着去发掘文物。而在文物管理部门遇到的困难,更多的是怎么样能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如何深入浅出的解说文物,让观众愿意来看。

图为新华小记者与馆长李鄂权合影

据悉,长沙简牍博物馆自自免费开放以来,年平均举办各类临时展览20余场,公益讲座10余场次,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社教宣传活动。今后长沙简牍博物馆将携手新华小记者湖南组委会打造更多有利于青少年的品牌活动。

小记者们的问题五花八门,李馆长都一一化解,最后李馆长对全体新华小记者说,简牍馆值得一看,希望你们回去好好宣传。

当天的小记者不仅采访了李馆长,他们还采访了许多前来参观的家长、小孩、学者、学生,更有来自美国的国外友人,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

图文编辑:张淼
责任编辑:张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