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网欢迎您!

010-57196018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新华小记者走进中华石鼓园

发布时间:2016-12-07 发布者:love151 浏览次数:56
分享到:

 

陈仓石鼓

新华小记者采访王美盛教授(中)和文友书画社领导

新华小记者采访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霍彥儒先生


我市老领导陈同纲(右二)、冯忠贤(右一)出席座谈会


王美盛教授介绍研究石鼓文、诅楚文的体会


李学勤先生作序的王美盛先生的新作《籀篆字形沿革》。

交流座谈会现场


石鼓印社社长吉朝声展示自己的石鼓文长卷力作


新华小记者走进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及专家、学者与新华小记者合影留念

 

 

(本网讯)12月3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举行的石鼓文研究成果交流座谈会上,王美盛教授接受了新华小记者的采访。
   “王教授你好!作为一个外地人,你为何对石鼓文情有独钟啊?”
石鼓自唐代(公元627年)在宝鸡发现以来,已经1300多年。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石鼓文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明发祥地,文化积淀深厚。石鼓不仅是宝鸡的,而且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因此,任何一个认识中国文字的人,都应该热爱石鼓文,承传石鼓文化,光大石鼓文化。
王美盛先生为石鼓文研究专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曾任山东大学龙口学院教授,山东网松铺书院学者,《徐福词典》执行主编。现居北京,从事先秦书法与文字研究,任秦篆研究规划项目主持人。著作有《四体书法教程》《书法诗典论》《籀篆字源研究》《籀篆字型沿革》《徐福词典》《石鼓文解读》《诅楚文考略》《王美盛石鼓文诅楚文墨迹》等8种。尤其是他的《石鼓文发考》一书,不仅将石鼓残缺的石鼓籀文补录齐当(共684字),而且就石鼓文的作者、石鼓文诞生的年代等重大学术问题,推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赞誉。荣获山东省委“齐鲁文化之星”称号。
   石鼓共有十面,每个石鼓上均有四言诗一首。因其外形似鼓而得名。每个石鼓重约一吨,为花岗岩碣状材质,因石鼓上记载有周宣王渔猎的场面,且为大篆凿刻,故又称之为“猎碣”。石鼓真品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石鼓文是我国最早的石刻诗文,篆书之祖。自唐代发现千余年来,历代专家学者对其制作年代,何人所做以及残缺的诗文篆字等历史之谜,虽孜孜考研,仍疑团重重。
   “王教授,石鼓作为国宝级文物,历经坎坷,也被拍过电视剧。你认为我们新华小记者应该如何弘扬石鼓文化?”
石鼓是国宝,新华社也是国宝。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新闻报道离不开文字,了解文字的历史沿革,掌握文字的字形含义,对于新华小记者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对于石鼓文而言,宝鸡人得天独厚,祝愿新华小记者在弘扬祖国文化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同纲,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忠贤出席座谈。陈同纲对王美盛先生几十年来矢志不渝研究石鼓文的精神表示敬仰,对其取得的学术成果表示衷心祝贺。他希望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大力弘扬石鼓文化,周秦文化,把学术成果转化为民族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此次石鼓文研究成果交流座谈会,是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主办,文友书画社承办的。我市著名石鼓文研究专家、书法家、文化产业创意企业负责人等参加座谈。
   宝鸡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宝鸡市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霍彥儒主持座谈会。他高度赞誉王美盛先生对石鼓文研究的贡献。希望宝鸡学者与省内外专家多交流,多沟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弘扬石鼓文化,做出新的贡献。希望王美盛教授多来宝鸡考察,多出成果。

   我市老领导陪同王美盛教授考察了周公庙、秦公一号大墓、北首岭、大散关、石鼓山、金台观等古文化遗址。
   王美盛教授告诉新华小记者,宝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众多,中国古文字发展沿革中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等都在宝鸡保存有实物例证,如石鼓文、九成宫醴泉铭碑等,可以说宝鸡是研究中国古文字的圣殿。此次来“朝圣”,收获很多,明年是石鼓发现1390年,我还要来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