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始催作业了,我一度思绪纷乱,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落笔。恍惚间回到上课前一天,看到群里大家纷纷请假,我心里打起了鼓:明天的课还能正常上吗?在群里问了师父,却没收到回应,或许是他没看见吧。那时的我,一边纠结着要不要去——腿脚不便,还要爬楼梯;一边又想着,哪怕去办公室和师父聊几句也好。最后咬咬牙还是去了,如今想来,真庆幸当初的决定与坚持,这一趟,收获实在太多。
昨天课上听到一个新的词,叫“飞轮效应”。要让静止的飞轮转起来,一开始得费很大力气,一圈圈反复推,但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会越转越快。等到了某个临界点,飞轮自身的重力和冲击力就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即便不用太大劲,它也能快速转动,而且越来越快。这让我联想到学习,其实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不就像让飞轮转起来的过程吗?
一、学霸飞轮的核心要素:
1. 学习动力
这让我想起之前学的十八讲的第四讲“家长关注习,孩子才会学”的内容。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不妨从三方面着手①长见识,多带孩子开阔眼界。比如出门旅行时让孩子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寒暑假带孩子回农村看看——原来土豆长在土里,西瓜结在田埂上,知了是从“爬叉”蜕变而来的……这些鲜活的体验,能悄悄在孩子心里种下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明白“世界这么大,要通过学习去探索”。②读好书,引导孩子读有意义的书,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尝到甜头。当孩子从书中感受到喜悦与满足,就会愿意读下去,越读越爱读,形成良性循环。③交高人:让孩子多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相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道理的,如果家长暂时达不到“高人”的引导力,就帮孩子找到这样的人。当孩子喜欢上这位“高人”,自然会模仿他、听从他,进而被带动着爱上学习。
2. 学习习惯
光有动力远远不够,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孩子终身受益的财富。这包括规律作息、专注学习、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总结等。培养习惯要从细节做起:比如每天固定时间读书写字,不拖延、不应付;引导孩子学会制定计划、分清主次,有条理地安排任务;鼓励他们遇到问题先自己琢磨,实在解决不了再求助。这些习惯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帮孩子建立责任感与自信心,为未来铺路。
3. 学习方法
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把坚持的事情重复做,日积月累量变产生质变。从普通到优秀,再到卓越,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一路陪伴。人们常说“学霸是盯出来的”,其实不无道理。我们羡慕别人家孩子优秀时,往往只看到“飞轮”高速转动的成果,却没看到启动时的艰难,更没看到他们父母在前期投入的时间、努力与陪伴。父母用耐心和智慧帮孩子找到适合的方法,让他们在尝试与总结中提升能力——这里的“盯”,不只是监督,更是陪伴与引导,帮孩子克服惰性、建立自信。只有让学习变成主动探索的过程,孩子才会真正爱上学习,持续进步。
二、教练式父母
1.教练式父母不是知识的“百科全书”,而是行为的“引路人”。
2.教练式父母不是时刻监督,而是协助孩子制定好计划后,引导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逐渐走向自律。
3.教练式父母的职责不是告诉孩子答案,而是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升效率。
三、学霸都是规划出来的。
提前规划,步步为营才是让“飞轮”持续转动的王道。
1.语文: 在这个“大语文”时代,“得语文者得天下”。每天的晨读晚诵,再借助思维导图能让孩子在基础题上少丢分。阅读题是欣怡较弱的地方,也是经常丢分的地方。接下来就是跟随师父好好学习,从阅读技巧和答题模版上突破。作文方面,欣怡通过大量的阅读、发表作品、特训营写回信、写读书笔记等,已经能稳定在25-28分。我相信,只要攻克阅读难关,语文95-98分绝非难事。
2.数学: 数学是可以拿满分的,但是不会归纳总结,想拿高分很难。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能让你提分的一定是你不会的题,刷题是为了发现问题,而错题本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实现举一反三的关键。接下来,我要帮助欣怡用好错题本。
3.英语: 英语是可以提前学的,也是可以拿满分的。用艾宾浩斯记忆法提前攻克小学800词、初中1600词、高中2400词,再把课本和新概念课文背熟,积累到一定程度,哪怕考试遇到生词,也能从容应对。
古人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都想给他们最好的,但我们永远教不了孩子认知以外的东西。所以,家长先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这大概就是陪伴孩子转动“成长飞轮”的真谛吧。
新华小记者闫欣怡家长 郭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