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当清晨薄雾还未散尽,西城小学五年级200余名师生徒步前往烈士陵园开展了以“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祭扫活动。
出发前,宋校长给我们讲了此次活动的意义以及注意事项,还特别强调了路上的安全问题。我们佩戴着如火焰般鲜艳的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这场穿越时空的精神之旅。
当烈士陵园朱红色的大门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我们的脚步声不自觉地放轻。进入陵园,高达25米的烈士纪念碑刺破云层,“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被朝阳镀上金边,像一柄永不卷刃的利剑直指苍穹。我们在纪念碑前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用嘹亮的歌声告慰革命烈士英灵。歌声响起,我看见前排同学的肩膀在微微颤抖。碑座浮雕上,晋城儿女前仆后继的身影在晨光中渐渐苏醒,仿佛能听见他们在硝烟中呐喊的余音。
默哀的一分钟里,我静静地盯着胸前的红领巾。这抹浸透岁月的红色,是否也曾浸染过晋城先烈的热血?当献花的手触碰到碑座的刹那,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那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希望。
走进“烽火太行”展区,在标号037的展柜前,我驻足了整整十分钟。那是一本被日军刺刀戳穿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游击队员赵铁柱写着:“1942年5月18日,粮绝三日。指导员说,咱们守的不是山头,是中国人的脊梁。”字迹在最后几个字处变得潦草,仿佛当时的枪炮声已近在咫尺,他正用最后的力气刻下生命的绝笔。旁边展柜里的石雷模具上,“杀鬼子”三个字的刻痕依然清晰如昨,粗糙的纹路里仿佛还嵌着当年的硝烟。这些带着体温的遗物,让教科书里的“敌后游击战”五个字突然有了呼吸与心跳。
在“解放晋城”展区,360度全息投影将1945年的战火重新点燃。当虚拟炮弹在“城墙”炸开缺口时,我真切感受到脚下传来的震动。突然,一个身着粗布军装的年轻战士“冲”到我们面前,他的右肩在流血,却依然举着红旗向前冲锋。这个由AI还原的“王虎子”烈士,牺牲时年仅19岁。他消失的瞬间,我分明看见自己的影子与他重叠——原来历史从未走远,它就在我们的血脉里奔涌。
走出纪念馆,我看到一个临摹烈士日记的小男孩用橡皮反复擦拭,他的妈妈在旁边轻声说:“这些字不是写在纸上,是刻在骨头里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纪念馆里的那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灯芯虽已燃尽,但那份照亮黑暗的力量,永远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中生生不息。
走出烈士陵园,坐在归家的车上,透过车窗看到,孩子们在公园里追逐嬉闹,咖啡馆飘出拿铁的香气。这些习以为常的画面,此刻却让我眼眶发热——原来和平年代的日常,都是先烈们用生命兑换的奇迹。我默默在笔记本上写下:“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被无数先烈用血肉之躯守护的国家。”
烈士陵园渐渐远去,但那些年轻的面容永远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或许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战火纷飞中的抉择,但至少可以做到: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过成值得铭记的勋章,让先烈们的牺牲,在我们的奋斗中绽放出新的光芒。这,大概就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新华小记者 闫欣怡(1000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