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2月19日,共青团中央发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时,王德刚刚踏入大学校园;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之际,他正在大二课堂上埋首苦读。谁也没有想到,这两个时间节点,会如同火种般点燃一名青年跨越四分之一个世纪的公益征程。从青葱学子到育人师者,从献血先锋到文化使者,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王德刚用25年时光印证了他的信念——但凡始于“奉献”,必将收获“进步”!
初心如磐:从“生物人”到“志愿者”的自觉选择
“在我所有的社会角色中,我更愿意向大家介绍说‘我是一名志愿者’。人出生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慢慢由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也就渐渐扮演起了很多社会角色。有些角色是环境或他人赋予你的,有一些是你自己的选择。志愿者,就是我自己选择的,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2021年2月,妻子因病需输血小板,将王德刚第一次推向济南万达广场的献血车。这次紧急献血后,他特意将每年献血安排在8月22日婚姻登记日。“如果说在志愿行动中选一个最开心的时刻,我想那就是2021年8月份的那次献血。那是我第二次献血。因为第一次献血已经被有需要的人使用了,而我又一次来献血了。那一刻起我才有了将志愿献血进行下去的想法。对,这就是我,我选择,我愿意,我行动,我快乐。”截至目前,他累计献血17次(3次全血、14次血小板),总量5400毫升。“只要身体允许,我会坚持下去。”这份坚持衍生出特殊的“家庭印记”。尽管无法保证每年纪念日献全血,但他调整为更灵活的血小板捐献模式。
王德刚17次的献血记录
王德刚的献血图片
连续两年正月初一,他坚守济南博物馆讲解岗位,用“文化守岁”传递历史温度。在他看来,志愿服务不仅是个人成长路径,更是“利己为人,助人自助”的社会纽带。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提出的志愿精神内核,他坚信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付出”,而进步则是“能力提升与社会改善的双向奔赴”。
大年初一王德刚在济南市博物馆给市民讲解
育人与共:与学生共绘志愿青春图景
2000年至2007年,因工作岗位调整,王德刚开始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养老院和特殊教育学校。“那时候,全校每个班都有五个社会实践基地,其中一个叫‘学雷锋基地’,本质上这五个实践基地都是志愿者服务基地。全班同学分成几个行动小组,每周轮换着分别到各个基地去开展服务实践活动。我们‘走出去’,进小学、进社区、进养老院、进家庭、进工厂等等,不说足迹遍布全市吧,学校周围方圆十几公里到处都曾出现过他们的身影。我们也‘请进来’,邀请小学老师、小学生、受助儿童、五老成员、兵妈妈等等来校与我们交流。”最令他动容的是学校的一位女学生帮扶双腿截肢男孩的故事:“女生比这个男孩大不了几岁,身体也比较瘦弱。但每次进家帮扶或带他外出时,她都会亲自把男孩从床上、轮椅上、公交车上抱上抱下;她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不嫌脏累——就像一个亲姐姐。”
2004年王德刚带学生送知识下乡
知行合一:图书馆里的志愿精神播种者
2023年5月31日,王德刚被聘为济南幼高专图书馆志愿者协会指导教师,他的志愿服务从此有了新注脚。面对“如何将志愿精神与读书求知结合”的课题,他带领学生展开三重实践:在服务中传递温暖——志愿者以微笑和静默守护阅读环境;在策划中传播文明——主导“世界读书日”“读客文化大讲堂”等活动,进行知识推广;在岗位中自我成长——利用延时服务间隙潜心阅读。学生们在图书馆的借阅量显著提升的背后,是“服务带动阅读,阅读反哺服务”的良性循环,使志愿精神与求知行动相得益彰。
“身在志愿行动中,心情是很快乐的。”从1998年学生口中的“王大老班”到2023年图书馆志愿者“引路人”,从紧急献血到5400毫升的“生命银行”,从带领学生走进特教学校到培育书香校园,王德刚用25年将“志愿者”三个字刻成了人生勋章。“只要可以,我愿意尝试任何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他始终记得那个瘦弱女生抱起截肢男孩的身影,记得博物馆里游客听完讲解后的会心一笑,更记得献血证上每一个日期承载的生命重量。“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八个他一直践行的字,如今正通过图书馆的琅琅书声、年轻志愿者手中的书籍、献血车上流动的温热血液,在时光长河里激起永不褪色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