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少网欢迎您!

010-57196018

基础教学能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成长

以研促教 深耕课堂——金华市宾虹小学三年级数学组《认识面积》教研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25-03-20 发布者:吴泽 浏览次数:3774
分享到:

如何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2025年3月18日,金华市宾虹小学三年级数学组以《认识面积》一课为切入点进行“卷入式”教研用一场沉浸式教研活动给出了答案。从集体备课的智慧碰撞到课堂生成的精彩绽放,从生活经验的唤醒到数学本质的探索,师生携手开启了一场关于的奇妙旅程。


第一部分:研磨课堂,让思维在碰撞中闪光

面积概念如何突破生活经验与数学定义的边界?”“如何设计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核心概念?在教研组长潘红英老师的带领下,三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开启了一场头脑风暴组内数学老师经历了一次次试教打磨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团队智慧的结晶。

第二部分:触摸数学,让认知在指尖生长


课前,朱艳文校长现场抽取本次“教学幸运儿”,由傅金芳老师和三(2)班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共同合作。


课堂上,傅老师带领孩子们寻找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开始让学生触摸并描述“面”的用途,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面的形状、大小的特点。理解“面在体上”的基本属性。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带着温度的真实存在。


最具特点的当属在纸上表示出面的环节:傅老师带领三(2)班的孩子们通过在纸上用笔“描”出物体的边线和“印”出物体表面的形状。对比分析“描”得到的边和“印”得到的面,帮助孩子们明确区分面积与周长的属性差异。



第三部分:创新实践,让素养在联结中升华  

如果说面激活生活经验,摸面强化空间感知,印面具象抽象概念。当学生比较不同“面”的大小时,破除学生对“面”的线性认知偏差,聚焦“大小”属性。让学生对面积的概念在思辨中逐渐清晰。当两个无法用观察法判断出图形面积的大小时,重叠法,剪拼法也在孩子们脑海中顺应而生。如果这个图形不能剪下来你又有什么办法比较出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更大呢孩子们脑洞大开:指甲盖,用小方块,用橡皮这场"非标准单位"狂欢,实则是测量本质的启蒙——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已在对比中呼之欲出。


一维的线构成二维的面从长度单位到面积单位,甚至有学生聊到三维的体和体积单位,一步步打通了知识网络联结让知识点融会贯通这样的层层递进,正是结构化思维生长的声音。

第四部分:多维对话,让思辨在分享中赋能

课后,三年级备课组长潘红英老师结合本次“卷入式”教研活动,做以《认识面积教学研究——基于概念建构的深度体验设计》主题汇报。潘老师以研究背景与理念,教学目标与问题,教学流程与意图,理论支撑与创新展开说明。学生在已有的认知规律下,深度体验找面,画面,比面,量面等活动。区别面积与周长的概念,沟通联系度量单位。


讲座结束后,由楼副校长抽取了第一位评课老师金丽萍分享她的观点。金老师提到:傅老师从生活中熟悉的面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面的世界里。那怎么把面取下来呢?孩子们运用以往经验,想到把面“描”下来,把面“印”下来。“描”的是(边界)线,是长度,是图形的周长,“印”的是在线内部的面,是有大小的,是面积。孩子们对面积有了丰富的体验。最后在练习中再次辨析最容易混淆的周长和面积,学生绝大多数都没有被混淆,学习效果很不错。


随后周丽老师也分享了她对这节课的见解。周老师提到:本节课傅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找到具象的“面”。到底谁的面积大?从可以目测的直接比较,到无法目测的间接比较,引发问题冲突,让学生调动比较的愿望。在间接比较中,又以开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了丰富的比较策略。


最后,教研组长汪梅芳老师做活动总结。首先,她对本次三年级组的“卷入式”教研活动给予了很大的赞扬,肯定了组内每个老师对这次活动顺利开展所做出的努力。无论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具的准备还是板书的设计,都彰显了三年级组老师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同时,汪老师也提到了她对于快乐学习的理解,在我们的数学课上,如果孩子们能在经历认知的过程中,体会到思考的收获,理解上的突破。这个时候孩子一定是快乐的,而且这个快乐是无法被替代的,这样的快乐会让孩子自带光芒。

 

课前课后的不断反思和打磨到课堂上的欢颜,这场关于的探索,丈量着三年级组数学老师耕耘的足迹,更铺就了学生思维生长的通途。三年级数学组将继续以精研精教,让每个数学概念都成为照亮童年的星光! 

 

 

通讯员:蒋芳婷、朱美恋